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江苏新闻

江苏花卉种植面积约220万亩,年销售额约200亿元



2025-04-21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全省花卉种植面积约220万亩,年销售额约200亿元 ——

  妙用种质资源,“栽”出“一路繁花”

  堆云叠雪的樱花、花开如瀑的紫藤、艳红似火的杜鹃、美若油画的鸢尾、亭亭玉立的荷花、香飘满城的桂花、缤纷多彩的菊花、凌寒盛开的腊梅……花开四季,风景各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江苏气候温润、水系纵横,自古便是“鱼米之乡、花卉之韵”交融的福地,孕育了丰富的花卉资源,为花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苏花卉以“资源多、规模大、特色亮”闻名全国。近年来,我省花卉产业稳步发展,产业效益不断提升。

  “花经济”催生“消费热”,下一步江苏如何持续放大花卉产业优势,拉长“花经济”链条,实现“颜值”变“产值”?4月15-16日,以“创新种质资源·赋能花卉产业”为主题的江苏省花卉种质资源创新技术交流会暨花卉科技创新与服务大会在苏州召开,聚焦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科研创新及产业链协同发展,为我省花卉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保护:

  重视种质资源,让“花经济”有种可依

  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芯片”,是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当前,聚焦种质资源创新,是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也是擦亮“苏花”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走进位于相城科技园的国家(省)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库,记者看到,紫色、红色、黄色等各色球根鸢尾示范品种花枝招展,如同一只只五彩斑斓的蝴蝶于绿叶之间翩翩起舞;而在朱顶红种质资源圃,有着“注定红”吉祥寓意的花朵,花型硕大优雅,色泽绚丽多彩。

  “作为首批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和省级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库,我们从1995年开展球根花卉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共享和产业化开发等。”省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库负责人、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娄晓鸣告诉记者,资源库瞄准球根花卉种球主要依赖进口的情况,球根花卉种质资源库加快朱顶红、百子莲新品种研发。目前,已收集保存朱顶红资源352份、百子莲资源150份,并创制了一批新种质,获得国家授权和审定新品种10个,其中“苏农红蝶”“苏农红舞”“苏农红丝”具有抗寒、抗病毒等优点,填补了我国园林绿化专用朱顶红的空白。

  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花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制定《江苏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建成1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圃),科研机构、团队50多个。截至目前,江苏拥有国家级花卉种质资源库(圃)11个,保存资源超万份,为培育“苏字号”特色品种奠定了根基。

  “但我们也存在明显的短板与不足,珍稀资源收集保护力度不够,品种同质化、核心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江苏省花木协会会长汪仁建议,要加快建立全省花卉种质资源动态监测网络,对苏北丘陵、沿海湿地等特色资源“应保尽保”,推动资源库数字化升级,构建“一库一平台”共享机制,让资源活起来、用起来。要联合高校、企业攻关分子标记育种、智能设计育种等核心技术,重点培育耐盐碱、抗病虫害、适合设施栽培的突破性品种,让“江苏芯”绽放世界。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建“育繁推”示范基地,缩短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打造“苏花”品牌矩阵,借力电商、文旅等新业态,让江苏花卉走进千家万户、迈向国际舞台。

  创新:

  产学研融合,助“花经济”美丽绽放

  桂花为什么香?为什么不同桂花的香味、颜色浓淡不同?为搞清楚这些问题,南京林业大学国家桂花种质资源库率先破译了桂花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为系统开展桂花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深入研究了基于全基因组的花香分子调控机制,鉴定了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代谢途径上与花色形成相关的基因,为桂花的花色改良和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克隆并验证了桂花的耐寒基因,为桂花北移提供更多空间和可能性。

  “当前,我省花卉产业需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定向创制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品种。”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张卫宁认为,应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与龙头企业联合攻关,建立“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品种推广”的全链条创新机制。同时,要构建监管有力的花卉种业管理体系,全力护航产业发展。制定花卉种苗质量分级、生产规程等地方标准,推行“一品一码”追溯制度,建立花卉品种权快速维权通道,严打侵权行为。要建好省级花卉种业大数据平台,整合资源信息、交易服务与政策咨询,构建智慧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全力助推花卉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位于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新北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裕华杜鹃种植园,正是“产学研”创新的一个典范。近年来,裕华杜鹃先后与省农科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全自动喷淋设施、地膜抑制杂草措施、电动送排风系统等最新技术、智能化设施全面应用,为杜鹃花提供全天候适宜的生长环境;并在浇水、修剪、造型、辨别病虫害等环节均设置统一标准,将产品质量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在这里,杜鹃花生长受到高精度的环境控制,开花时间可以精确到天。

  朱顶红是这两年的网红年宵花之一,相比常见的红色封蜡,去年,它有了新的“外衣”——青花瓷。“公司和娄晓鸣教授团队围绕朱顶红展开科研转化合作,成功实现了花卉种苗国产化,尝试打破新奇特花卉对进口市场的单一依赖,让朱顶红的价格‘平民化’。”上海艾莫园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立德表示,曾经一个朱顶红的花球至少要卖两三百元甚至上千元,如今几十元就可以买到,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选择朱顶红。蜡封球一开始市场上也是以国外产品为主,这几年公司一直在做蜡封球的国产化,青花瓷这款朱顶红在包蜡工艺上也进行了原创革新,同时造型上也颠覆了以往的标准球体,将青花瓷八棱罐的经典瓶型融入其中。去年公司营收近1亿元,同比增长30%—40%。

  应用:

  花无百日红,但“花经济”四季常青

  春天,无锡鼋头渚的3万株樱花齐齐盛开,十里樱花汇成浅粉色的海洋,引得游人如织,融合标志性景点元素的樱花文创雪糕、糕点礼盒被一扫而空;夏天,兴化里下河国家湿地公园万亩荷塘景区内荷叶叠翠,荷花亭亭玉立,荷叶茶、藕粉等莲藕食品以及荷主题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秋天,苏州“桂花之乡”窑上村桂花缀枝,香飘满村,村民们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将桂花蜜、桂花糕等桂花制品推向广阔市场……花季转瞬即逝,然而全省各地不断探索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特色农文旅产业,不断延长“花期”,让“花开一季”变“四季常开”。

  数据显示,目前我省花卉种植面积约为220万亩,年销售额约200亿元,规模和效益均居全国第一;现有花卉从业人员约50万人,专业人员0.9万人;大型花卉企业约350家,大型花卉市场40个,花卉产业已成为带动效应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的“美丽经济”。

  “通过对野生杜鹃的采种研发、组培试验、温室培育等,实现杜鹃花的错季开放和常年供应,形成集科研、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及旅游服务于一体的杜鹃花产业链。目前,种植园形成年产100多万株东鹃小苗、30多万盆成品盆花和120多万株地栽成品苗的种植规模。”裕华杜鹃种植园负责人周金良介绍,为进一步拓展杜鹃花应用场景,裕华杜鹃陆续开发“绣球式”杜鹃、微型悬崖杜鹃盆景、鲜切花杜鹃等全新产品,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下一步,我们将开展杜鹃花酱、杜鹃饮品、杜鹃草木染等食用、药用产品深加工,将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南京农业大学菊花研发团队建有南京湖熟、八卦洲、白马以及淮安白马湖4个研发基地。“基地种植了观赏类、食用类、药用类、切花类等各种菊花150亩。每年9月底至12月初是赏菊的最佳时期,门票38元一张,高峰期时整个赏菊季能接待二三十万人次。”淮安白马湖菊花基地相关负责人刘方介绍,此外,团队将菊花进行再次利用,开展精深加工,包括提炼精油、提炼色素、加工成日化用品等。菊花精油具有保湿的功效,像菊花口红、菊花面膜、菊花护手霜、菊花眼罩、菊花枸杞原浆等产品都卖得非常好。

  “我们受欢迎的切花菊品种有‘南农衡春’‘南农小金星’‘南农丹心’等,均是自主培育,其中很多单品的年销售量超过千万支。”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菊花研究团队成员王振兴介绍,目前,团队的菊花新品种、新技术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大量推广应用,同时在江苏、浙江、安徽、湖南、贵州、青海等地建成菊花主题休闲旅游基地20余个,每年参观人数累计超过200万人次,为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推动了休闲旅游农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为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洪 叶)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