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观点 >

绝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谈谈我的三幅画



2012-09-16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出自西方现代派的一句名言。笔者则将其作为展示自己研创“线面结合‘散中锋’笔法”(见笔者组画“山魂水魄”图(注1));探求“中国画自由度”(注2)及“‘解衣盘礴(注3)—体验(注4)’(注5)法”;尝试表现方法的多样化以达“‘个展’像‘群展’”的展出效果;并升华为“绝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的座右铭。以下三幅作品即是上述思考的结晶。

1.打开画作(《石涛(注6)黄山诗意》图30),但见满纸烟云,笔苍墨润,兴会淋漓;骨法雄浑古拙出自宋元,清雅、淡润兼而有之;色彩绚丽明艳不落俗套,饶有静穆之致;构思精巧严谨匠心独具,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以典雅独致的审美观念、传统沉稳厚实的线条、现代墨色并重的色块描绘黄山,无论其立意、构图、笔墨、色彩、题句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石涛“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黄山几段云”之诗意,具有新意和时代气息。而若再三观此创作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画作,则发现其既具备“以‘指实掌虚’为主,即指尖用力控制笔管,掌心空虚,灵活运动,下笔有放有收,放就要扫,甚而笔根也揿到纸上去,扫时手指上仍多微细的小动作。收,就要提(把笔上提),有时慢慢的提,有时快些提,而且提时要把笔轻轻的转,这是整理笔毛,使笔尖收敛集中。不同收放,都要笔笔凝练,力透纸背”(注7)。和“笔力的表现,有的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有力,有的在外表上看不出有力,骨子里却是蛮有力⋯⋯山水画用笔内敛,意多在收。”(注8)之骨力;又呈现出“自然地区别于纯客观的视觉反映的‘具象’,和主观幻觉所呈现的符号混杂的‘抽象’,它成为一种主客观一致的‘意象’艺术。‘意’——心思、心愿、心情、愿望、意图。‘意’表现为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积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视觉给思想以浩荡的境界、飞扬的神情。‘客观现实’的‘驱动力量’”(注9);同时具有“水气、雾气缭绕其中。近处大树枝繁叶茂,枝干虬曲多姿,松针苍劲有力。远处林木萧疏,数笔点染,极富生机。作品构图巧妙,层次分明,雄劲奇险中却寓有清秀”的“韵致”(注10),这就以其“峰峦浑厚,草木华滋”而“表现了山水画发展的正脉”(注11)。还不乏“形式美”,即“一是要笔墨的节奏,一是色彩的韵律,再是笔法构图,互为补充,没有吸引人的形式”,否则“内容再好也达不到感人的目的”(注12)。故不失为一幅集“新金陵画派”(注13)诸家精粹之佳作。

2.打开画作(《荷塘月色》图3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个画面尤其是下部那一片大小墨点⋯⋯大有“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皆谓奇异也。”(唐王洽(注13))与“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把棍子或笔尖浸入盛着通常是珐琅和铝颜料的罐子中,然后把颜色滴到或甩到钉在地上的画布上,凭着直觉和经验从画布四面八方来作画。这些留在画布上纵横交错的颜料组成的图案具有激动人心的活力,记录了他作画时直接的身体运动⋯⋯”(美国波洛克(注14))二者精粹交融之势;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注15)之意境。

不过,画面中部那棵大柳树则呈现出另有一番的古雅情致,对此我是先以骨子雄浑古拙出自宋元且清雅、淡润兼而有之的笔法,随手勾写苍老枝干,“先尽量画干,笔笔向上冲”(注16)⋯⋯然后“另换一支适宜的笔,由上勾下,勾出全部柳条”(注17),其垂条袅袅多姿,柔和爽朗,既不紊乱,又不呆板⋯⋯“结顶”即柳树的干与枝的转折处,也即一树的顶端,则分枝相成相破,有疏有密,有层次,有生发。

在此作中,我画夏季柳树并未在柳条上用传统的个字点或介字点,比较密集地点出夏柳的茂盛之感⋯⋯而是顺着柳条之势,运用疏密相间,忽疏忽密,乱而不乱,齐而不齐之点,与前述王洽、波洛克“二者精粹交融之势”再度融为一体,使作品在古拙秀雅之中透出一股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

3.打开画作(《日净山如染》图32)映入眼帘的是其犹如一盘精彩围棋黑白棋局大块文章的大气磅礴的强烈形式感;同时透出一股扑鼻而来沁人心脾的现代气息!

该画标题“日净山如染”出自宋代王安石(注18)《题斋安壁》一诗。王安石的写景名作,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简直是个天才的画家,他对大自然的光和色有着非凡的感受。请看:“日净山如染,风喧草欲薰;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可以说各种浓淡、明暗的层次,冷暖色调强烈的对比,都被统一在和谐融洽的画面中⋯⋯不过在此笔者则与时俱进,别出心裁地将其诗境予以升华,营造展现现代氛围的画境。并大胆尝试对大量紫色的运用。

“紫色是中性色,但国画及洋画都不常用。”又,“实则,古人画山水用赭青色调,或青上罩赭,赭上罩青,已有紫味。我着紫色,也往往是青上加红,或红上加青,可掌握青与红的分量,紫中要有变化。”(注19)而我却于画中直接使用了大量的紫,并施以出自宋元的雄浑古拙之骨子;焦墨为主的笔法予以勾、点、皴、擦;再与前述“黑白棋局大块文章的强烈形式感”相结合,于是便在墨色交融的现代气息中呈现出清雅、淡润兼而有之古雅情致⋯⋯而画面左上角那一抹五彩色块则可谓点睛之笔,表现出黄昏时分雨后斜阳的“日净山如染”之意境。

2012年初秋金陵四明山庄一笔轩主周汉于百家湖畔

2012年9月修改毕

注释:

(注1)参见拙文《“一笔”再论——“山魂水魄”组画——“散中锋”》,载本书。

(注2)参见拙文《谈谈中国画的自由度》,载2006年第44期《江苏广播电视报》及本书。

(注3)解衣盘礴指:“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据“百度百科—解衣盘礴”整理。

(注4)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据“百度百科—体验”整理。

(注5)“‘解衣盘礴—体验’法”,系笔者所创写意中国画的创作状态法之一。即庄子的“解衣盘礴”和来自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的美学主张的结合体。详见本书《试论“中国画写意创作状态法”——兼谈笔者所创之“‘解衣盘礴—体验’法”》。

(注6)石涛(1642一约1707),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据“百度百科—石涛”整理。

(注7)参见钱松喦《增补砚边点滴·一笔》。

(注8)参见钱松喦《增补砚边点滴·三八学习》。

(注9)参见亚明“试述中国画的传统和理法观”。

(注10)参见宋珮《四季常青——观宋文治<春、夏、秋、冬山水册页>》深圳美术馆SHENZHENARTMUSEUM。

(注11)参见陈履生《二十世纪山水画史·宋文治的影响》,载2009—10—19《美术报》。

(注12)参见魏紫熙《论创作》,载《魏紫熙文集—纪念魏紫熙逝世一周年》P24—25。

(注13)[总注6—1、6—(注26)、(注13)]新金陵画派。

(注14)王洽(?—805),唐代画家。《历代名画记》作王默。《唐朝名画录》作王墨。善泼墨山水,时人故谓之王墨。《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画鉴》、《画旨》均有记载。据“百度百科—王洽”整理。

(注15)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又译杰克森·波拉克美国印第安纳州加里市人,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美国画家以及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的主要力量。以巨幅的“滴色”画(如《第一号》,1948)而获殊荣。他把自己的作品题材解释为绘画自身的行动。他的创作并没有开始的草图,而只是由一系列即兴的行动完成作品。据“百度百科—波洛克”整理。

(注16)均见朱自清《荷塘月色》。

(注17)、(注18)均参见钱松喦《增补砚边点滴·一七画中四难》。

(注19)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而王荆公最得世人颂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百度百科—王安石”整理。

(注19)参见钱松喦《增补砚边点滴·一三紫》。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周汉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中国画“六法”系统论初探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