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6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
兼谈二十一世纪中国画重大理论课题之一:寻找中国画文化构成中东、西方文化的最佳契合点 一 研究当代中国画的文化构成及中国画文化构成中东、西方文化的最佳契合点,是自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对当代中国画的冲击所带来的新课题;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21世纪中叶使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伟目标的提出更使它成为本世纪中国画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 绘画的文化构成是画面本身具有的点、线、面、体、色彩、笔触等外形式构成(注2)的深层思维机制的某一方面的内涵。具体来讲,也就是研究某一特定画种如当代中国画,是由哪些文化体系组合而成以表现外形式构成的,比较这些文化体系在这一特定画种的复合构成中各应占何种地位,其中又应以哪些文化体系为主,从而对这一特定画种的未来做出属于这一方面的预测,以作为绘画艺术家和理论家在把握作品艺术风格与画种特征时的参照依据。研究方法以剖析、比较、综合与预测为主,牵涉到文化史、认识论史、文化社会学、个体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未来学等领域。 二 未来学认为研究未来应以过去与现在为基石,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画的文化构成不应脱离中国画的历史与现状。 工业、信息社会前,由于受交通、信息工具等客观条件所限制,尽管不乏小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但人类各民族相对来讲皆处于较为隔绝、闭塞状态,思维机制较信息社会为单纯,绘画的民族风格亦较明显,文化构成也基本上是单一的,传统中国画就是如此。 如果从新石器时代江苏灌云大伊山原始社会遗址“野合‘后母神’刻画史迹”(注3)和仰韶文化(注4)彩陶艺术等算起,中国视觉艺术与承载、抚育其成长之母体——华夏文明几乎同时发端于长江、黄河流域(注5)。经悠悠岁月之衍变,到唐、宋之际,亦如先秦“百家争鸣”一去不返,中国文化体系及其在视觉艺术领域的结晶与缩影——传统中国画,都受到了以儒家学说(注6)为主体的经学(注7)思想规范的羁绊与制约。尤其是从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兴起与在画坛占据统治地位,并将融儒、道(注8)、释(注9)为一体的宋明理学(注10)思维机制及诗歌、文学等因素引入传统中国画,从而使其既以其他民族绘画体系所没有的,华夏文明所独具的种种优越性立于世界绘画艺术之林;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足以窒息其自身生命的自我主导性、封闭性与保守性。只是因为其思维机制正为适应农耕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大一统思想及体制而存在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又正处于上升时期,故其弱点暴露得不明显。相反,附庸于政治、经济的文化体系如鱼得水般的显得强大、丰富与具有生命力,从而使其文化整合(注11)的能力特强。可需要指出的是,被其整合的多为同质文化,异质文化相对来讲则较弱,并不足以构成对中国文化体系及传统中国画的威胁。总而言之,种种因素决定传统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构成的思维模式是单一的,故而研究其文化构成也就无从谈起。 三 近、现代以后,随着自然科学进展带来的人类思维机制的改变,西方绘画经以印象派(注12)兴起为标志的视觉艺术革命,其绘画的文化构成内融合了包括中国文化体系在内的各民族文艺精粹,从而日趋与现代整体性思维机制合拍(注13)。且举数例: 其一,被认为是现代派艺术理论柱石的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注14)在“考察了包括中国地毯和塞尚的画在内的一系列艺术品”后总结出他所认为的,符合“简化”这一艺术特性的“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即“有意味的形式”。并在其后具体谈到“有意味的形式”时特别强调了“线条的组合”(注15)。 其二,19世纪90年代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在其《美感》一书中明确指出,“以如实的再现作为艺术标准”是“以事实代替价值的表现”;并以此批评那些以“画得不像”来鄙夷“天真烂漫或妙想天开的大师们的作品”的“一知半解的评论家”(注16);且指出:“逼真之所以是一种艺术优点,只因为它是在这方面引起我们快感的一个因素,它与其余一切效果因素处于平等地位。”而“如果你把逼真提高到先于一切的地位,别的什么也不能欣赏,就暴露了你的审美能力的衰退。”(注17)这是因为:“你的科学习性妨碍了你的艺术态度。”(注18)此外,桑氏还强调说:“形容毕肖是使人满意的一个根源,所以批评家颇有理由要求逼真,但是这种真实性在审美方面之不足,恰好说明科学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各有其不同的价值。”盖因为:“真实性在艺术上只是有助于达到这些罢了。”(注19)而上述精辟论断所反映出来的西方绘画观念的转变则在梵高(注20)、高更(注21)、塞尚(注22)、马蒂斯(注23)、毕加索(注24)、惠斯勒(注25)等人的作品中都有较为明显的体现(注26)。 而中国画则由于政治、经济、历史等原因,诸种弊病日趋暴露。其中较为明显的有“陈陈相因”。必须看到,近、现代中国画坛充斥一种师、生同风;父、子同格之现象,并以与其师、父相同为荣。对此有识之士皆深恶痛绝,正如艺术大师林风眠(注27)先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即指出的,这种“对于传统的保守,对于古人的模仿,对于前人的抄袭”实际上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然”。亦即“王维(注28)创出了墨笔山水,于是中国画的山水差不多都是墨笔的;清代四王(注29)无意中创立了一派,于是中国画家就有很多的人自命为四王嫡派;最近是石涛(注30)、八大(注31)时髦起来,于是中国画家就彼也石涛,此也八大起来!”(注32)而到了当代,尤其是在艺术大师们的故乡及其生前主要活动地以及一些较有影响的艺术创作研究机构中,此等现象更为泛滥。商品大潮的冲击则对此无疑是推波助澜。由此笔者以为似可用“艺术畸形儿”称之,若经简单分析则为: (1)丛生物遗传角度看,近亲繁衍,血统太近,故而畸形。 (2)混淆艺术与记忆之区别,艺术乃情感之表露,个性之体现;记忆则情感因素不明显甚或全无,更谈不上个性,此种状况实乃中世纪行帮制及手工作坊手法之残余,而这也从反面证明“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艺术主张的合理性。细想起来,情感瞬息即变,是不可能时刻相同的。 (3)考察表明,一个艺术家的成功皆因其具备不同于别人的思维、信息器官;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法与表现手段。就此而论,父子、师生虽同为人,但其个人社会经历及与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故而齐白石(注33)先生强调“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在中国书画史上也不乏其例,如二王(注34),大、小米(注35)及蓝孟之于蓝瑛(注36)等。相反,沈石田(注37)的传人则因风格太像其前辈,除南京艺术学院俞剑华(注38)先生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中有所提及外而鲜为人知,这也是中国绘画史上屡见不鲜的历史悲剧。 由此看来,深受儒家经学思想规范的羁绊与制约的中国画的单一文化构成已不能适应当代。因此,在中国画的文化构成中引入西方的注重分析、实验,强调艺术个性等,尤其是以“相对论”(注39)的提出为契机的现代整体性思维机制(注40),从而使当代中国画的文化构成变单一为复合已为必然。 可是往往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面对西方狂潮更需要冷静的头脑。通过对中国画历史与现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反思(注41);通过对中国文化体系在新的认识层次上的再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为关键。 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画的文化构成仍应以中国文化体系为主。 首先从语义学的角度分析,为使“当代中国画”用语与其义相称,就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比例关系范围用以界定,这个范围是中西为7:3或6:4。大于或小于这一比例关系范围都不能达到语、义相称。因量变到质变,无论何物,当其内在结构的比例关系向相反方向的数量变化超过某种限量时,那么这一物体的性质就必然随之改变。而这变化后的物体也已不是原来那一物体了。 那么,这样的文化构成比例关系范围是否适应当代的社会需求呢?一种看法认为当代社会既是信息化社会,其社会节奏将会越变越快,中国画及中国文化体系的慢节奏将被淘汰,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成语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人们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生活在信息化社会快节奏中的人们在努力适应这种快节奏的同时,恰恰需要另一种相对来讲较为缓慢的节奏予以协调与补充,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四 《易经》云,否极泰来(注42),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反方向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生活中的快节奏与精神生活中的快节奏是不可能永远同步的,快有极点而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更何况人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若再进一步从文化史的角度分析,研究表明,文化乃政治、经济诸因素融合发酵之产物,二次性特征较为明显,故而其内部机制及表现形式与政治、经济诸因素不完全相同,甚或相反。如魏晋政治动乱,文化则有长足进展。对于文化表现形态与政治的不同点,美国未来学者奈斯比特(注43)用“高技术”与“深厚感情”这两个看似对立概念的统一予以较为贴切的说明(注44)。 对于上述中国文化体系占较大比重的当代中国画的文化构成,有人不以为然,认为“从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美术及各种绘画形式最后融化一起是符合其内在规律的”;还有人认为“流行于未来世界的新视觉形式必将适应国际化的美术原理”(注45)。 此类看法实为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表现。诚然,从人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看确实日趋走向融汇、综合,可这是建立在高层次认识水平即现代整体思维机制之上的。笔者认为,当代的世界文化大系统将是诸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又保留各自独立性的子系统组成,是一个呈现多元状态的复合系统工程。各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并非互相侵吞,而是通过激烈的竞争达到“彼此适应”。对此,美国未来学者甘哈曼认为: 当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突然相遇,而一方文化被看成比他方进步,有力或值得吸收。学习时,受到影响的一方可能会产生自卑感或其他病态现象。并指出一些“认为这很理想”的西方专家的“主要理由”,仍然基于“文化强大一方的立场”,即“把发展的目标看成破坏旧社会,再按照西欧的路线构筑新社会”。甘氏还特别赞扬了在某种程度上将“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彼此取长补短”的日本与中国(注47)。 面对西方狂潮,甘氏上述论述是值得深思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与进行文化体系比较及文化构成研究时的参照系有关。眼下时兴的是将东方文化的劣势与西方文化的优势相比较,这实质上正是上述西方专家“按照西欧的路线构筑新社会”的主张在中国的表现。 笔者认为,在研究当代中国画文化构成时其参照系不应仅是东、西方文化体系。因为相对于人类文化史来说,东、西方文化体系仍为局部,仅以此相比较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而一部人类文化史,就是人们不断探索、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在文化上的反映,其内在思维机制与人类认识论史密切相关。人类认识论史发展到今天已是现代整体性思维机制,若以此为参照系,就会发现东、西方文化精粹相加正符合现代整体性思维机制。 的确,在认识世界时,东、西方人类一开始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如中国始于《易经》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讲求金、木、水、火、土或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之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无穷变化,讲求矛盾之间的对立统一,即相生相克,实际已是朴素的系统结构状态。而一部中国哲学史也基本上是对先秦典籍(注48)的注释与训诂。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思维模式中既有前已述及的经学思想规范的羁绊与制约的糟粕。也不乏相通于《易经》思维机制的能够与现代整体性思维制合拍的精华。 再看西方,其批判精神则是贯彻始终的,如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分别提出的水、气(空气)、火、数等为主体的“万物本原(注49)论”。即以后者否定、批判前者。又如文艺复兴(注50)时期的哥白尼(注51)、伽利略(注52)等更以批判精神著称于世。而“相对论”更是从认识上否定了以牛顿(注53)物理体系。正是东、西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似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和制约了一代又一代东、西方人,使他们在认识与改造世界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但都分别取得了成效。如在医学方面,西方讲求以生理学、药理学、解剖学等为基础尽快解除病人痛苦,主要通过施加物理、化学、生理等方面的外来因素做到“药到症除”。而中国的中医、气功则强调通过中药、针灸、推拿、运气、意念等手段,充分调动病者自身内部的积极性,以达到阴、阳协调扫除病根的目的。正所谓“西医治表,中医治里”二者谁优谁劣,实乃各有千秋,互补互助方为上策,当代中国画的文化构成也应如此。 事实上,早在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与数学家莱布尼茨(注54)即已开东、西方学术研究相合相辅之先河。他因为从二进制数学理解了伏羲六十四卦图而高兴地说,几千年不能很好被理解的奥秘由我理解了,应该让我加入中国国籍吧!而现代科学家普利高津(注55)更是明确提出了把注重分析和定量实验描述的西方科学传统同中国周易自然观(注56)结合的主张。这些在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画的文化构成时都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1989年4月初稿 2007年11月修改毕于金陵一笔轩 2012年9月再次修改毕于百家湖畔 注释: (注1)文化构成的原意是指具有不同文化教育水平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反映文化教育水平的指标大致有两类:①按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分为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肄业或在校、大学毕业。中国将12岁及12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的人称作文盲和半文盲;②反映教育普及程度的各级学校的就学率和高等教育普及率⋯⋯一个人口群体的文化水平也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反映。故研究人口的文化构成,对分析人口的文化教育现状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政策具有重大意义。出自“百度百科—文化构成” 以上为其原意,笔者借用此概念用于绘画艺术作品外形式构成的深层思维机制内各种文化体系所占的比例关系。它是人类各民族消除相对的基本隔绝状态,进入工业、信息社会后的产物。故可作为当代绘画艺术家和理论家在把握作品艺术风格与画种特征时的参照依据 (注2)就“外形式构成”中的“外形式”和“构成”分别简释如下,供参考: 外形式 又称“外部形式”,艺术形象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的组成方式,即艺术形象的感性外观。从根本上说,外部形式的任务是准确、鲜明⋯⋯作家、艺术家所构思的形象,只有得到了一定的外部形式,才能成为客观存在的、可供人们观赏的文艺作品。来源:《知网空间》—文艺创作知识辞典。 构成 在设计领域,构成,指将一定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构成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对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的思维启发与观念传导。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在格罗皮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口号下,努力寻求和探索新的造型方法和理念,对点、线、面、体等抽象艺术元素进行大量的研究,在抽象的形、色、质的造型方法上花了很大的力气,他们在教学当中的这种研究与创新为现代构成教学铺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百度百科—构成”整理。 (注3)、(注5)见《东夷人的星祭和“后母”崇拜》,王少华撰,载《文物研究》总七,1991.12。 另见,拙文《中国绘画造型观探源——兼论江苏大伊山原始美术考古成果的哲学美学、美术史及考古学意义》,载本书。 (注4)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据“百度百科—仰韶文化”整理。 (注6)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百度百科—儒家学说”整理。 (注7)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後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据“百度百科—经学”整理。 (注8)“道”即道家,系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杨朱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据“百度百科—道”整理。 (注9)“释”即释家,释门、佛门的意思。犹如人们常说的道家、儒家。 释家是信仰佛教的僧侣、居士的统称,他们的生活世界是受佛教信仰所主导的。据“百度百科—释”整理。 (注10)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据“百度百科—宋明理学”整理。 (注11)所谓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司马云杰,2001)。文化整合的概念起初由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界提出并关注,后渐为地理学者重视并开始研究文化整合,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百度百科—文化整合”整理。 (注12)印象派绘画诞生于法国19世纪后期的印象主义画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据“百度百科—印象派”整理。 (注13)详见拙文《从东西方绘画造型观演变史看中国绘画造型观在当代中国画中的优势地位》,载笔者文集。(编撰中) (注14)克莱夫·贝尔(1881—1964),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代言人。主要著作有:《艺术》、《自塞尚以来的绘画》、《法国绘画简介》、《19世纪绘画的里程碑》、《欣赏绘画》等。其中《艺术》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据“百度百科—克莱夫·贝尔”整理。 (注15)[英]克莱夫·贝尔著《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注16)、(注17)、(注18)、(注19)均参见[美]乔治·桑塔耶纳著《美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注20)文森特·威廉·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据“百度百科—梵高”整理。 (注21)保罗·高更(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梵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据“百度百科—高更”整理。 (注22)保罗·塞尚(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据“百度百科—塞尚”整理。 (注23)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据“百度百科—马蒂斯”整理。 (注24)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据“百度百科—毕加索”整理。 (注25)惠斯勒(1834—1903),美国画家。1834年7月14日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1903年7月17日卒于英国伦敦。作品有铜版画《法国组画》、肖像画《母亲》及组画《泰晤士河》等。据“百度百科—惠斯勒”整理。 (注26)自(注20)至(注25),均参见[英]赫伯特·里德著《现代绘画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 (注27)林风眠(1900—1991),生于广东梅县,原名林凤鸣,当代艺术大师,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据“百度百科—林风眠”整理。 (注28)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据“百度百科—王维”整理。 (注29)四王是中国清代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绘画流派,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称四王。他们之间有师友或亲属关系,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直接或间接受董其昌影响。技法功力较深,画风崇尚摹古,不少作品过于程式化。据“百度百科—四王”整理。 (注30)石涛(1642一约1707),广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扬州。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法名原济,一作元济。本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陈人等。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据“百度百科—石涛”整理。 (注31)八大山人即朱耷(约1626—约1705),南昌(今属江西)人。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据“百度百科—八大山人”整理。 (注32)《林风眠谈艺录》,《大师谈艺丛书》,谷流、彭飞编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一版P147。 (注33)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据“百度百科—齐白石”整理。 (注34)“二王”,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注35)“大、小米”,即米芾、米友仁父子。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祖籍太原,迁居襄阳。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号米颠。书画自成一家。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善诗,工书法,精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宋四家之一。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友仁(1074—1153),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长子,深得宋高宗的赏识,他承继并发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云山”的特殊表现方式,就是以表现雨后山水的烟雨蒙蒙、变幻空灵而见称。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称。据《“百度百科—米芾、米友仁”整理。 (注36)“蓝孟之于蓝瑛”,蓝孟乃蓝瑛之子。 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郁苍劲,气象严峻,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蓝孟,生卒年不详,清代画家。字次公、亦舆,又字鸾,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名画家蓝瑛子。善画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笔法疏秀,能传家法。约活动于顺治至康熙年间。据“百度百科—蓝瑛、蓝孟”整理。 (注37)沈周(1427—150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据“百度百科—沈周”整理。 (注38)俞剑华(1895—1979),山东济南人,原名俞琨,曾用名俞德,字剑华,以字行;我国著名的中国绘画史论家、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对我国现代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曾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等职。据“百度百科”整理。 (注39)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时空”等全新的概念。据“百度百科—相对论”整理。 (注40)、(注46)均参见拙文《从东西方绘画造型观演变史看中国绘画造型观在当代中国画中的优势地位》,载笔者文集。(编撰中) (注41)参见拙文《中国画在新世纪的地位与发展》,载笔者文集。(编撰中) (注42)否(Pǐ)极泰来: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出自中国典籍《周易·否》和《周易·泰》。近义词:苦尽甘来。据“百度百科—否极泰来”整理。 (注43)约翰·奈斯比特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约翰。奈斯比特的阅历丰富,他有着哈佛、康奈尔和犹他三所大学的教育背景。1963年,他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据“百度百科—奈斯比特”整理。 (注44)参见(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孙道章译《大趋势》,新华出版社1984年6月第一版。 (注45)请查看1986年—1988年的《江苏画刊》。 (注47)参见(美)甘哈曼著《第四次浪潮》,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10月出版。 (注48)典籍泛指古今图书。典籍在今天的主要含义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据“百度百科—典籍”整理。 (注49)本原,根本,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哲学上指万物的最初根源,指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据“百度百科—本原”整理。 (注50)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据“百度百科—文艺复兴”整理。 (注51)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波兰人。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据“百度百科—哥白尼”整理。 (注52)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世界知名科学家,他既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又是发明家,他发明了温度计和天文望远镜。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科学战士。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据“百度百科—伽利略”整理。 (注53)艾萨克·牛顿爵士(1643—1727),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据“百度百科—牛顿”整理。 (注54)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涉及的领域及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等40多个范畴,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和牛顿先后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据“百度百科—莱布尼茨”整理。 (注55)普利高津(1917—),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并因此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注56)周易自然观,即“周易关于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自然结构,突破了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的西方哲学传统自然结构,并且根据老子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结构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周易关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阐述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幽明和感通的关系等独特自然结构观。其次,研究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以及生生谓之易的周易特有的自然演化观。探索了周易自然观的立象取义的核心内容。”(出自商宏宽著《周易自然观》,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据“百度百科—周易自然观”整理。 责任编辑:王洁 |